太陽猛烈照射 小朋友要搽防曬嗎?

家長園地

撰文:張傑醫生

 

現代資訊流通發達,許多有關健康護理的知識都很容易找得到。其中一種大家會愈來愈理解的,就是防曬的重要性。過多的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而且增加黑色素的產生,形成色斑。雖然紫外線本身有效協助製造維生素D,並且能吸收鈣質,但由於香港屬於亞熱帶地區的邊緣,每年能夠接觸到陽光的時間比北半球上部(如加拿大和歐洲地區)為多,所以即使用了防曬產品,但接觸陽光的機會仍有很多。

小孩子就不需要做防曬嗎?

 

成人,尤其是女性,都會知道防曬的工夫。包括每天定時塗防曬乳霜、定時補充防曬乳霜和避免在陽光最猛的時間(早上 10 時至下午 2 時)在戶外活動。另外,也可使用闊邊帽和穿長袖衣服。不過,大家有沒有聽過父母這樣說:「只有大人要做防曬,小孩子就不用了!」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不需要做防曬。原因有三個:

 

  1. 孩子要多曬太陽才會健康
  2. 防曬乳霜是化學物質,對孩子幼嫩的皮膚不好
  3. 孩子多曬一點,沒有甚麼大不了,應該問題不大



其實,這不是正確的想法。首先,孩子基本上自己不懂保護自己,也不懂如何避開陽光,所以是「高危人士」。而且,孩子的皮膚較成人薄和幼嫩,更容易被曬傷和出現曬斑,所以反而需要更多保護。另一方面,香港和中國的地區的日照時間,相比歐洲和北美地區為長,對陽光的接觸已經十分足夠,所以只要有正常的戶外活動,便不怕沒有足夠的紫外線,也不怕不夠維生素D。

 

選擇合適的防曬乳霜

 

至於防曬乳霜的化學本質問題,大家要知道防曬乳霜有兩種,包括化學性和物理性。前者需要皮膚吸收了,才可有防曬作用,後者卻是在皮膚表面反射陽光。所以,如果擔心防曬品的有害影響,可以選擇物理性一類便可,例如氧化鋅等。還有,父母別忘記衣服本身也是最有效的防曬用品,所以闊邊帽、長袖衫和長褲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防曬做得不好,會有甚麼反應呢?

 

  1. 一般色斑和雀斑,尤其在鼻子和兩側顴骨上
  2. 因為重複曬傷後,造成皮膚敏感
  3. 膚色不均,尤其同時有汗斑存在
  4. 皮膚變得粗糙
  5. 表皮上長出微絲血管和櫻桃痣

 

當父母明白了以上防曬的重要性,應該不會再告訴別人:「孩子不需要用!」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建立父親威權 真的需要嗎?

家長園地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自從被髮型師剪了一個金正恩髮型後,我不斷思考應否在家向一對子女,實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強權宣揚對爸爸的個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權威,執行「偉大父親領導人」,正準備在所有房間掛上自己的英偉照片,播放「愛爸爸」歌曲,可惜還未實施已宣告失敗。

 

應從小向孩子建立權威?

 

不少朋友都會提醒筆者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建立權威,否則到長大後就不會獲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據他們小時候怎樣被「教導」或「教訓」,然後對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長大後與父親關係也不錯,所以得出結論是「棒下出孝兒」、「唔得唔聽話」。

有朋友分享親身「捱打」故事是「由於每天都被打,有大有小,已經習慣喇」,有一晚感到奇怪,因為未被人「教訓」,睡前更不忘提醒父母「打唔打呀?若唔打,我去瞓喇……」充滿黑色幽默。但幸好朋友本性善良,長大後沒有報復心理,也沒有成為殺人犯。

 

拆解真正父權威力

 

如何建立父親的權威是千古難題,我反而問「為甚麼一定要建立父權?」目的是方便管理嗎?一聲令下指揮若定,所有子女乖乖聽話;或又有多少是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我是阿爸,你是子女,我說話你便要聽。」更甚者是「我說一就是一,子女沒有權利說二。」我相信,倘若我是這樣的「強權型」爸爸,自己也不會覺得快樂,因為我的爸爸也非如此霸道,一直以來從未「主宰」我的升學、就業等等的決定,除了小時候考試、默書取得近乎零分時,會狠狠贈一句「你搞乜?」一句話我已心底發毛,我覺得這才是父權的威力。

身教比管教重要

 

說回我的「金正恩管教」,長子希哥經常因為換衣服而鬧脾氣,對話經常如下,太太或我﹕「換衫喇﹗要出外啊﹗」我不斷盡力表現父權(假扮)怒斥說︰「快去換衫,快快快﹗」希哥擾擾攘攘卻未見行動,太太按捺不住﹕「仲未換衫?有無搞錯﹗」希哥搶答﹕「爸爸不肯幫我換衫﹗」我:「我話幫你換,你又唔換,快過來。」希哥大發脾氣﹕「我要自己換。」正常的我會氣上心頭,由假扮演變成為真的發怒前,希哥急步走過來抱住說﹕「今日父親節,父親節快樂﹗」我感覺似曾相識⋯⋯ 身教比管教重要,「金正恩管教」就更不需要,自動擱置。

如何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家長園地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坊間有琳瑯滿目的教學動畫或網上兒童節目供家長選購,只是很多家長會問:「究竟這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是好還是壞呢?」孩子使用多媒體電子產品學習要注意的地方,包括小朋友的年齡及切記不可以只依靠電子學習模式這兩點,現在讓筆者繼續解說一下其他應該注意的事項: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及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一家人意見不一好常見 如何維繫一個家?

家長園地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如果要維繫家庭的良好及親密關係,要有三方面因素,包括計劃家庭、溝通家庭及同理心家庭。無論是個人、團體和社會,都需要有計劃,這些計劃應包括有方向、目標、行動及解決困難的方法等。同樣,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有本身的家庭計劃,最簡單來說,如何計劃置業、儲蓄、旅遊及生育子女,都需要清楚計劃及行動。而在傾談這些計劃的過程中,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考,也是大家的共識,以致大家能透過共同努力,製造一個美滿家庭。

 

有了計劃,我們努力去實踐及落實,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溝通。一個家庭內,成員之間總會有不同意見,亦總是會有紛爭,如果這些不同意見及紛爭未能解決,將會變成家庭糾紛及衝突,這樣推行家庭計劃都不能達致目標。

 

而解決成員之間的紛爭及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面對矛盾及衝突,會有兩個解決方法,一就是鬥爭,打倒對手,贏得勝利;二就是溝通,互相協商,互諒互讓,共同尋求出路及解決方法。



 

筆者認為第二種,以溝通去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理想的,而在家庭,有甚麼問題不能解決呢?只要大家能有效溝通,總會尋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法,因此良好家庭需要由有效溝通去建立的。

 

要達致互諒互讓,大家就需要有同理心,就是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了解他的困難及需要,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庭成員的體諒,因為他們處於反叛期,需要學習獨立。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及困難,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可能有其獨特的困難。

 

如果我們能多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大家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會更容易接受對方的情況,這會使我們更能互相接納及諒解。家庭成員之間,要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這有助減低大家的衝突,從而很快就達到共識及化解問題。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家長園地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疫情長時間戴口罩 如何讓孩子學會「睇人眉頭眼額」?

家長園地

撰文:香港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高級言語治療師 蕭以嵐

在日常與他人社交互動中,我們除了觀察他人的行為外,也會對他人的行為作「解釋」及「預測」。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是推論或代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慾望和意圖等,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可細分成「情緒辨識」、「信念」和「假裝性遊戲」。

 

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時期,大約是從 3 到 7 歲。但 3 歲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發展心智理論能力:

 

  1. 留意身邊人們的行為及加以模仿
  2. 辨認他人的情緒並運用詞語表達(例如:開心、傷心、嬲、驚)
  3. 能參與假裝性遊戲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及喜好
  5. 明白人會作出行為來獲得想要的東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原因及後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媽媽就會嬲,然後會鬧我。)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1.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

「港孩」和「小學雞」 是如何造成的?

家長園地

撰文:資深升學專家

   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

 

很多人都認為這一代的孩子會成為「港孩」和「小學雞」,是被物質社會及電腦教壞了,事實不止是這樣。俗語有云:「有這樣的家庭,才出這樣的孩子!」「港孩」和「小學雞」不會自動走出來,一定出自父母教導無方或者是不敢教。

說回「小學雞」這件事,一個 6 歲的小孩子,在商場叉起隻手,大聲對父母說:「你無權帶我來這裡!我根本不想來,你『夾硬』載我來,我報警。」父母在旁的表現竟然是「粒聲唔出」,十分尷尬,誰知「小學雞」變本加厲,再這樣說:「你唔識教我!你唔識教我!」

 

上一代的家長,很容易便把這個難題解決,他只需重手掌摑這名「小學雞」,或叫一聲:「我是你父母,我無權那誰有權?」小學雞便會立即收聲了。你會問:「為甚麼這一代的家長呆在那裡束手無策呢?」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因為經濟與奉行核心家庭,與上一代不同。上一代父親外出工作,母親相夫教子,在家的子女,因為有母親在家,無論父母怎樣對他,都會覺得父母是愛錫他的。但是這一代的家長,父母二人都要外出工作,子女放學回家後,沒有父母照料,甚至直至晚上 8 時,父母才會出現,當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十分疏離,這會衍生一個怎樣的現象呢?

這會衍生一個父母充滿內疚感的現象,這種內疚感的產生,完全因為父母覺得整天不在家,沒有好好照料孩子而衍生出來的。這種內疚感,我亦曾感受過一次。

 

那一次我在喇沙任辯論會的老師顧問,為了帶學校辯論隊與另一名校比賽,結果忘記湊女兒放學。到記得回家接女兒時,她已經在街頭站了一個小時,她見到我走來,只幽幽地說:「爸爸你忘記來接我了。」當時我內心充滿愧疚,立即對女兒說:「我來遲了,爸爸忘記了!」為了補償自己的過失,我便問女兒:「你喜歡甚麼?我買給你吧!」「我要買珍寶珠。」我立刻買給她。其實,以我當時的心情,女兒就算要我買個一千元的洋娃娃,我也會買給她!

 

這一代的家長,教導子女進退失據,把縱容當作愛錫,是否因為內心充滿內疚,像缺少了一片拼圖。

 

若如是,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努力找出內疚的根源,接受世界沒有十全十美這回事!為人父母,要盡力而為,盡力愛錫子女便無愧於心了!既然無愧於心,便可以重振父母威,好好地教導子女。

學校班主任比你想像更重要

家長園地

撰文:許龍杰醫生

兒童精神病學 (Child Psychiatry) 首要處理的課題,是要分辨小朋友的行為是正常還是失常,而正常與否,就應跟據兒童發展心理學 (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的規律作判斷。但在現實情況下,難道家長要找來一大堆兒童發展的專書,對著教科書來觀察孩子嗎?這實在費時失事。而其中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是:問一問孩子的學校班主任。

大家有聽過小朋友會年年升班,小一升小二、小三升小四,但有聽過老師會升班的嗎?一般而言,很多老師都會經年累月教授同一級別的學生,年資長一點的老師,更可能十多年都對著相同歲數的小朋友。如此累積下來,接觸同一歲數的學生可能數以百計。

 

兒童的發展評估首重同齡兒童之間的比較,把大量的數據樣本以統計學的方法,釐定正常與不正常的參考定義。一位資歷豐富的老師,她本身的教學經驗裡已包含了相當大的樣本數量 (sample size),可以據之判斷何謂正常和不正常。

 

比方說,今年9月小一開學,一位班主任又要面對一班30人的新同學。在評核每一位個別同學之時,班主任都會在腦海中不自覺地把眼前的小朋友,跟以往教過的同一年齡學生作出比較。假如在比較之下,發覺學生有點「不妥」、「怪怪地」,這種感覺其實已經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只是老師們不自知。

很多家長都對學校和老師有很大的不信任。筆者也觀察到,學校和老師有一些常見的評估盲點(例如普遍對成績好的同學的行為標準較寛鬆)。但要記著,家長每天對著的,只是自己那 1、2 個子女,但學校和老師,對著的可是上百個學生。要分辨小朋友的情緒和行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學校和老師的意見,絕對有參考價值。




小朋友好怕醜 可以點算好?

家長園地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幼兒見到陌生人,或身處在陌生環境,變成「怕醜仔」和「怕醜妹」十分常見。家長可以如何讓他們突破自己?不要每次遇見新朋友都躲在自己身後?

孩子是怕陌生人,還是怕任何人?

其實,害羞對於幼兒來說也是相當普遍。因為他們不理解對方的動機或意向,或是對陌生的新環境而感到害怕,這是很平常的反應。害羞是一種心理的內在意識,家長應從幼兒對不同人的反應,分析他們是害怕陌生人,還是害羞得連熟悉的人也感到害怕。

 

如果孩子是因為陌生人的外表和衣著打扮奇特,或是身處陌生的環境、燈光不足或是封閉密的空間而感到害羞。其實成年人也可能有這些行為表現,就像身處陌生的地方或人群時,行為較害羞或驚慌都是正常的。

 

循序漸進 適應環境和人群

事實上,有外向的幼兒,也有內向的,這是他們個性的特質。家長一方面需要接受他們,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他們突破自己。如果幼兒是長時間地害羞,就會影響他們探索四周事物和提升認知能力的機會、與人交往及互動可提升社交能力的機會,以及參與不同學習、接觸新事物的可能性。

 

家長應由熟識到陌生,循序漸進讓幼兒適應和他人相處。由同住的家人到親戚、鄰居、熟朋友、生疏的朋友到陌生人,慢慢把幼兒的社群圈子日漸擴闊。另外,有些幼兒不是害怕面對人,而是因為身處某些陌生環境,家長應定期帶幼兒到不同的陌生地方接觸新事物,讓他們學習處變不驚,增加他們社交的安全領域,但家長亦不能操之過急。

 

發展障礙亦引致孩子「害羞」

此外,家長也應留意幼兒會否出現了一些發展上的障礙,而令家長誤以為是害羞,或者這障礙是令幼兒變得害羞的真正原因。例如幼兒如果出現聽力發展問題,他的反應及接收聲音能力自然較正常的幼兒為差。又例如,如果幼兒有近視或遠視,往往會因為看不清楚而出現「害羞」的情況。如果家長並未察覺這是視力問題所致,就會以為幼兒是真的比較害羞,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

 

還有,感統有否失調、有沒有社交障礙、不同感官渠道之間的協調是否有發展不佳的情況,都會令幼兒出現以上的情況。如果家長未能判斷問題所在,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找出問題的根本,對症下藥及早處理,就可大大減少對幼兒的影響。

父母子女性格大不同 引發誤解與擔憂?

家長園地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副主席黃重光醫生

「不成功,所以不快樂!」這種想法是不難理解的。但今時今日,為甚麼不少人是很成功,卻不快樂呢?

在筆者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很多不快樂的人。多年前,一位 60 多歲,事業成功而且很富有的人士與我談心。他向筆者表示,自己多年來在事業上打拼,累積了很多財富,但卻很寂寞和不快樂。於是筆者問他:「你一生在追求甚麼?」他毫不思索便回答:「事業。」我繼續問他:「你得到事業,卻失去了甚麼呢?」他沉思了好一會,然後告訴筆者,他和太太與子女的關係很疏離。


人生有兩樣東西很相似,搞不清楚兩者往往就是不快樂的重要原因。這兩樣東西就是「需要」(need) 和「想要」(want)。要快樂,我們「需要」感情滿足,即是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和友誼。但很多人在追求他們「想要」的事業和財富,卻忽略了家人,也不重視友情。雖然他們得到「想要」的事業和財富,但心中感情的「需要」卻得不到滿足,結果他們成為寂寞和不快樂的人。如果你感到不快樂,請你「停一停,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甚麼?

 

「我童年甚麼都有,卻沒有……」


你可曾想過你的內心住了一個小孩子?

我們會在人生中尋找很多東西,其中一樣很重要的,就是要尋找你內心的小孩子。請你看一看這些照片,他們那一個像你內心的小孩子?



這也是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中年女士與我談心:「我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物質從不缺乏。但是媽媽卻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她常在家中,卻很少陪伴我。而爸爸則經常長時間工作,我很少見到他。我的家裡甚麼都有,不過就好像沒有父母一樣!」


這位女士自幼勤力讀書,成績非常好。長大後,她的事業亦很成功,結婚後丈夫很疼愛她,但她始終感覺自己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

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愛,常會感覺不安、寂寞、不快樂。長大後雖然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但心中的不安、寂寞和不快樂,卻始終揮之不去。為甚麼呢?簡單來說,他們好像同時生存在兩個世界,在「現實世界」裡,他們是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人;但在他們的「心靈世界」中,卻同時活著一個不安、寂寞和不快樂的小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不快樂的人,請你「停一停,想一想」,尋找一下你心中的小孩子,看一看他是一個快樂或是不快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