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方法

1 月 2024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老師

家長經常都想知道會否有一套有效的管教孩子方法?筆者結集自己的經驗,與各位父母分享實用的管教方法,希望能助父母管教不同性格的孩子。

一)轉移注意法

幼兒易受外來事物影響注意力。當他哭個不停或堅持要某種東西不願放手時,與其互相爭執,不如試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聽聽,是否有人敲門?」例如︰幼兒哭著不停,可試試指著天空說︰「看,一隻大飛機正向著我們飛來。」又例如孩子在玩具店堅持要買東西不肯走,與其互相拉扯,不如說︰「看看,那邊有些玩具更新奇」,他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而不再堅持。

二)疏導的方法

用大禹治水的方法。與其堵塞截止,不如疏導開通。例如精力充沛的飛子,與其勉強讓他靜坐溫習功課,不如讓他出外踢踢球、騎騎單車,或出外走走,再回家靜坐做功課。例如孩子喜歡拿筆亂塗,不如直接給他紙張讓他在紙上繪畫,以滿足他塗畫的興趣,比責備禁止的方法好。

三)發洩的方法

孩子喜歡動手打人,讓他鎚釘、拍皮球、或用力搓膠泥,發洩他的精力;碰到很喜歡說話的孩子,則教他唱歌、唸兒歌,或帶他到郊外、球場,讓他大叫大跳,釋放他的情緒。孩子的活動應多變化,人的成長是多方面的,整天困在家中讀書寫字,只會變成一個呆滯無生氣的孩子。因此課外活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的。

四)不理會的方法

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做一些不為人喜悅的行為,例如哭個不停、不肯吃飯,或做些怪動作等等。父母可試用不理會的方法,例如用掉頭不理,或若無其事的態度,孩子可能感到沒趣而作罷。

五)鼓勵讚賞的方法

微笑的讚賞,或溫柔地撫摸頭部,疼一下面頰都是一種十分美好的精神鼓勵和讚賞,這是積極的,孩子願意接受的管教方法,例如孩子把玩具放好,你能注意並讚賞地說︰「真乖」,孩子會滿足得在下次時做得更好。孩子放學回家歡天喜地拿著一幅作品給媽媽,媽媽如果欣賞地細看,微笑的表示讚賞,孩子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都會鼓勵他下一次更加努力,及更求完善。父母的鼓勵支持和積極態度,對孩子的學習及如何做人實在有太大影響了﹗

六)間接法

所謂「打貓罵狗」法,特別對內向的、自尊心極重的、敏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能接受直接的批評和指正,遇到這些孩子最好用間接法。即是用批評別人或說出別人的錯誤(其實是這位孩子並同樣犯的錯誤)來暗示,例如︰為了要孩子天天刷牙,先說「鄰居的孩子私牙齒污穢不堪,難看極了,因為不肯刷牙。」您的敏感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天天刷牙了,這總比直接地責罵他來得更有效。

七)隔離法

人是不能離群而獨立的,孩子是不願意離群獨處的,特別是4 歲以後的小孩,有時太搗亂、太頑皮了,只好試試用隔離的方法,請他站在一旁,或移開他的椅子,讓他一個安靜坐下來,當他有悔意了,才讓他繼續參加群體生活。在家裡,可請他入房間靜思(可能在房內哭鬧,用不理會的態度)這種所謂一時失去自由的方法,往往是很奏效的。

分類
家長園地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1 月 2024

撰文:梁嘉敏小姐(Car Car老師)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坊間常說多元智能,我們先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孩子長大與父母談心感尷尬 可以怎樣做?

1 月 2024

隨著子女長大,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子女愈來愈抗拒與父母談心,孩子可能是覺得尷尬,也可能是自小家庭關係不太緊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自小與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十分重要,但若家長懷疑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除了留意子女行為有否變化外,亦可引導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如前文提及,家長與孩子應自小建立親子關係,每天放下工作,給予雙方親子交流的時間,一起進行有趣的親子活動。黃醫生指:「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助孩子向家長表達內心,即使隨著年紀長大,他們亦會較願意表達自己,並對家人有所信任。」

惟若孩子不願透露自己想法,家長又察覺孩子的行為變化時(可參考:https://www.parentsdaily.com.hk/expert/4073),黃醫生建議家長應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應耐心聆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與子女建立每天親子聊天時間,讓子女有渠道在家表達自己。家長要謹記一旦子女提及相關情緒問題的症狀時,家長不應作出批判,也不要處處否定子女。」

黃醫生續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立場,家長亦然。曾經有家長告訴我,他的小朋友不願上學和做功課,每天要他上學,他的情緒便會失控。但當小朋友留在家打機又會很開心,令家長覺得小朋友只是懶惰和『扮嘢』。但家長應細心了解小朋友不願上學背後的原因,不應排除小朋友任何情緒問題,以免錯過處理情緒問題的重要時刻。」但若家長引導過後,孩子仍然對自己的狀況絕口不提,家長可與學校聯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等。

黃醫生憶述其中一個中學生個案:「這位學生有天突然自己致電診所,詢問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家長陪同。後來,這位學生與朋友一同來就診,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與家人關係不好,朋友聽他分享後,便建議他尋求專業意見。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與他慢慢建立良好醫患關係,得到他的信任,並希望能重建他與家人的關係。」黃醫生慨嘆並不是每個個案都能得到家人支持,因此學校角色都非常重要,年青人一旦遇到情緒或壓力問題,若無法找家人傾訴,可以尋求信任的成人協助。

面對近日不斷的輕生悲劇,黃醫生寄語家長要明白要孩子全人發展,不單單只有學業成績,更包含精神健康等。黃醫生深明孩子的壓力大多來自學習及家人期望,「不論學生或家長,希望大家都能在壓力環境下好好裝備自己,所謂的裝備並非補習,而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在生活中取得平衡。家長及學校亦應教導學生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