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的學習

system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社會資源貧乏的情況下,兒童沒有甚麼好玩或好看的事物;但當眼前的物件沒有任何細微的變化,也沒有詳細的語言或文字的指示,兒童卻能自己觀察眼前與之前看見的異同,或眼前與其他見過事物的聯想,更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見所聞,這就是主動的學習,除了腦袋的學習外,心理素質也會不自覺地提高了。

現代科技不斷進步,大家只要安坐在家中,便可透過電視或手機瞬間遊歷世界;究竟看電視或網路資訊是否需要很專心呢?原來能觀看視頻訊息,並不一定代表兒童很專心學習,因為這是被動學習的類別,需要眼前有色彩繽紛的訊息,還需要有持續的語言旁白,可能缺少其中一個環節都會變得不專心。

縱使現今學生仍然需要在課室學習,但在目前信息科技的協助下,似乎可以讓學生無遠弗屆地,看到遠方的情境,可惜當中仍有不足之處;他們需要親歷其境,置身其中,才會有更全面的體會及學習,現今的學習需要更多感官管道的參與,才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究竟有沒有其他選擇呢?

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但資源卻是有限的,是否可以無止境地以多感官刺激學習呢?大家是否需要停一停,想一想為甚麼越來越多人提出素食,或星期一素食一天;也有些人建議反璞歸真去過一些原始的生活呢?學習活動及安排可能需要有類似的行動,才能讓兒童領會學習的真諦,感受學習過程中的原汁原味!

要達到這個逆轉的狀態,需要家長及教師的引導,才可以改變這個時代的潮流及習慣;現在有一些建議的活動可供家長及教師參考,如:嘗試關掉電視機的聲量,讓他們感受有如聾人一樣,只能用眼看而未能用耳聽地吸引訊息;也可以用布遮蓋電視機的畫面,使他們有如聽收音機,只能從別人的說話想像出當時的情景,在缺乏視覺協助下仍能掌握劇情,又例如將一些食物放在三隻杯的其中一隻,要求他們以嗅覺聞出食物在那一隻杯內,是很多的動感學習。

家長及教師在教學中做出一些小動作,當中可能產生一些不明朗的因素,使他們卻步,但同時亦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好奇心,經引導下可以有更大的學習動力,由動心及動腦開始,再帶動他們自己追尋自己想聽及想看的事物,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者!

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接觸的「兩文三語」

system

撰文:鄭萃雯

一日下午,我一對兩歲半的孖仔左右仔在吃自製啫喱杯。哥哥突然說:

「媽咪,幫我扣扣Please!」「吓?扣咩?」「幫我扣扣。」

此時,哥哥將啫喱杯和小湯匙推給我,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你想我幫你掏乾淨杯底的啫喱!」

「媽咪,幫我扣扣Please!」這句短短七個字,就包含了兩文三語粵語、英文、褔健話。懂褔建話或台語的朋友就明白,哥哥所講的「扣扣」,不是「扣鈕」的「扣」,而是粵語發音近似「扣」的褔建話,有「刮、掏、挖」的意思。如果哥哥對著他們百分之一百廣東人的爸爸說這句話,我相信爸爸猜到太陽落山也猜不出其意思來。那麼「扣扣」這個詞語從哪裡學來?其實沒有人專程教左右仔,相信只是我媽在家中習慣說褔建話,左右仔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就這樣學了起來。至於英文「Please」的出現,相信很多人也想像到,主要來自家中的外傭姐姐。

是否年紀越小,越接觸得多不同語言就越好?不一定。有兒童精神科醫生說,香港不少家庭的語言環境都「七國咁亂」,父母說粵語、袓父母說中國方言、外傭講菲律賓式英語或印尼式粵語。越多不同的語言,對幼兒來說會越無所適從,建議讓兩歲前的小朋友,盡量在單一的語言環境成長,先大致掌握好一種語言後,再在生活中引入另一種語言。

比方說,家長想子女英文好,特意聘請菲律賓藉外傭(因為菲傭一般堅持說英語、印傭大多會學廣東話),醫生亦提醒家長,最好都盡量配合在家中以純英語對話。中英夾雜無助孩子學好語言,更有機會令幼兒理解混亂,影響語言發展進度。

久咳?支氣管發炎?還是哮喘?

system

撰文:鄭萃雯

小朋友咳不停,咳嗽情況往往持續整整一個月,尤其到半夜三更最嚴重,咳醒、咳至失眠,再倦極睡著,對小朋友、大人,都是折磨!到底為何久咳不止? 氣管敏感還是發炎? 請教醫生,原來這也屬於哮喘!

孩子年紀小,氣管自然會比較幼、比較窄,就算只是普通傷風感冒,亦較容易有鼻塞、鼻鼾,甚至氣促的情況。不過和支氣管炎不同的,普通傷風感冒大約一星期內會康復,但支氣管炎的咳嗽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二十多日,所以由發病起持續咳嗽一個月,絕對不足為奇。

這又引申另一個問題:為何會有支氣管炎?醫生說,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經飛沫及空氣傳播。它會令氣管收縮、發炎,並產生痰涎,痰涎積聚又令氣道進一步狹窄,刺激患者咳嗽,造成惡性循環。醫生指,這些情況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讓小朋友病徵減退,靠自身的免疫力擊退病毒,不過小朋友一旦試過感染RSV,氣管某程度上亦受過破壞,日後演變成哮喘的機會亦增加。經醫生這樣一說,我的大兒子過往的確因感染RSV入院,而之後每次感冒咳嗽,所需的康復時間均比小兒子長啊!

「那麼你的大兒子應該是有哮喘了。」醫生這一句結論,絕對是我最不想聽到的。哮喘,最壞的可致死亡啊!等一等,這是最壞情況。醫生補充,哮喘其實分為四級。

第一級 偶發性哮喘

通常因為感染呼吸道病毒,例如RSV或過濾性病毒引起,一年中偶發幾次,其餘時間正常。所以只要在氣管收縮、氣促時候使用氣管舒張劑紓緩不適,無甚副作用,亦毋須長期用藥。

不過如果無適當紓緩氣管收縮問題,氣管會越來越容易收窄,哮喘有可能升級。

第二級 輕微持續性哮喘

患者大約一個月會發病一至兩次,氣管舒張劑不足以處理,需要以吸入式類固醇「治本」,控制發炎情況。吸入式類固醇有分不同的度數,醫生會按情況,處方不用劑量,有需要時使用。

第三級 中度持續性哮喘

患者平均每星期哮喘發作一次,每日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

第四級 嚴重持續性哮喘

患者每天都要使用氣管舒張劑,每日三至四次,同時要使用吸入式類固醇控制病情。

經醫生提醒,我以後不應再害怕讓小朋友使用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了!及早紓緩孩子咳嗽氣喘,長遠亦希望可以避免哮喘情況惡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system

撰文: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

童年與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格?是否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獎賞和鼓勵呢?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獎勵

經常聽到家長把「如果你乖,爸爸就錫曬你」這句說話掛在嘴邊。家長以為這是給予正面的獎賞,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但媽媽陪、爸爸錫不是應該無條件的嗎?絕不是乖巧才值得被愛錫啊!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應該與自己的行為或成就劃上等號。

別把原有的習慣變獎賞

有家長會說:「如果你乖,星期日我哋就去公園玩啦!」當孩子表現得「不乖」的時候,家長便取消孩子原來去公園玩樂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承受後果。雖然這算是教養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孩子本來每天就有去公園的習慣,家長卻把「去公園」作為獎勵,這還算是獎勵嗎?這只是繼續每日的恆常習慣而矣!當然,如果孩子不是常有機會去公園,這個獎賞對天性愛玩的孩子便十分吸引了!

清楚說明獎勵與好行為

獎賞是必要的!但家長要精心設計或選擇,最理想的獎賞是能吸引孩子的丶是與日常不同的。例如:每天都只去公園30分鐘,但今天可以多玩15分鐘;每天都只吃一種餅乾作茶點,但今天可以吃兩種。在獎賞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因為你『自動自覺收拾玩具』,爸媽很欣賞你,所以今天獎你『多一塊餅』」,讓孩子具體明白什麼是好行為,也了解好行為與獎勵的關係,有持續表現好行為的動力。

給予無限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往往需要成人在旁支持和鼓勵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嘗試;有時候,家長給予了很多鼓勵,但孩子仍沒有預期中的敢於嘗試,有時候家長會因失望而衝口而出說:「抱咗你咁耐你都唔肯試,咁我唔抱你、唔錫你喇!」換來的,是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願嘗試;即使孩子被逼完成了,但內心卻多了一道傷痕。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媽媽對你有信心,下次再嘗試,你會做得到!」要相信當孩子儲夠鼓勵的能量,便會踏步向前。

或許,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願做虎爸虎媽,又避不開社會的競爭,有時會感到迷茫,但謹記尊重孩子的天賦特質,讓你的欣賞和鼓勵陪伴他們成長。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system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火爆型的父母

system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system

撰文:Steps Education 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今天先介紹坊間常說的多元智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今天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重拾家長信心

system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區家樑

 

2012 年,是香港中學會考文憑試的第一年。兩年前,對於中三學生們及家長如何面對選科及升學的問題,筆者已十分憂心。當年今日,有學生及家長選擇離場,升學外地。當然大部分的學生及家長都需要面對轉變,而我只能在有限的公開資料及分析中為他們引路。對於我和其中一位家長而言,這是一條信心之路。

 

這位家長曾在這兩年間不斷問關於新學制及考試的問題,其實他每次都上網更新最新的學制資料,並已成為專家了,仍不斷問老師及社工他對子女的支援及教導是否恰當。相處日久,筆者發現他其實是一位好爸爸,只是對兒子沒有信心,而且他對自己的管教能力亦失去信心。

 

因為他的信心建立在兒子的成績之上,行為之中,家居之內。筆者說的成績及行為,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是考試成績及兒子平日的溫習態度。那麼家居之內呢?由於這位好爸爸的工作時間長,每天都要晚上 9 時後才回家,正是晚飯的時間。在言談中,他常提及回家看到兒子故作輕鬆,追看電視劇的情況。結果,他對兒子的了解和教導就只有在家居之內了,並對兒子表達在學校學習及課後補習的情況就投了不信任票。

結果「你可不可以讓我看到你用功讀書呢?」就成為這位爸爸的口頭禪。雖然兒子心裡很想向父親解釋:「我每天由上課到深夜都努力做功課,難道連中場休息也不可以嗎?」但是,他口中卻回應道:「哦」,令這位父親的心中就只有無奈的憂慮。

 

「信心」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進步了,分數高了,自然就有信心。但是,已成事實的事情又何需信心呢?我們生活中的信心,部分由親身經驗所轉化,但是真正的「信心」是事情未發生之前,對事情還有希望及良好的意願。不要小看一句「以你的能力,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在成績不如理想的時候,即使淡淡的一句說話,亦足以使孩子重拾自信,動力倍增。被別人信任是增強正面行為的元素之一,用正面的鼓勵字句表達你良好的意願,會為兒子帶來希望。在工作的還境中,你的上司及客戶對你工作的認同及信任,已足夠讓你回家有輕鬆的心情。而兒子等待爸爸的期盼是「想跟你安靜地吃一頓飯」,這是一個 16 歲的高中生哭著說的。

 

各位親愛的家長,你們是看顧子女成長的見證人,他們不是一出生就失敗的。在過去的十數寒暑中,你們使孩子成功地出生、長大及學習。他們努力地轉身、走路及上課,這是你們成功的印記,「以你們的能力,還可以發揮得更好」。請重拾對自己及他們的「信心」,不要放棄。

如何發掘天賦潛能?

system

撰文:geneDecode基因教育專業團隊

天賦潛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成長之前就已具備的遺傳特性。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具備各自與眾不同的天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智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都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盡相同。在孩子純真的雙眸中,我們能夠發現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嗎?我們確定能捕捉這些天賦,為孩子指引一條適合他們的成長之路嗎?

以下是一個媽媽的經歷:

Amy今年4 歲,她日漸長大,也對身邊愈來愈多的事物充滿了好奇。Amy的父親發現,她2 歲時似乎對塗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我隨便給她一點顏料,她能用畫筆、調色筆或手指,甚至是裝番茄醬的瓶子來畫畫。誰也不知道她在畫甚麼,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和Amy的父親都認為該讓她自由的成長。我發現她好像很喜歡畫東西,如果她真的很擅長在這方面,我想我們肯定會好好培養她。」

Amy的父母是明智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領域都潛藏著不盡相同的天賦,當孩子的天賦被找到後,若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培養與關注,將會在把握成功的方向上少走冤枉路。然而最重要是孩子從小獲得成功感,長大成為快樂自信的人。

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在嬰幼兒成長期,是大腦發展最快和最敏感的時期,同時也是對孩子進行天賦開發的最佳時期。天賦的培養是有時間性的,科學家把這種錯過了就無法彌補的階段稱為「天賦時效窗」。

 

只有在最重要和最適當的時刻,進行恰當的教育與培養,天賦潛能才能發展成真正的能力。錯過這些發展的關鍵時刻,孩子天賦相對就會減弱,天賦潛能就可能變得不再突出。以下是一些關鍵時刻作為參考:

天賦發展的關鍵時刻

記憶力:12 個月至12

情商:2 個月到 22

智商:初生到 13

音樂:2 個月至 5

繪畫:初生到 15

運動:初生到 12

Amy 長大後是否能成為畫家,我並不能夠確認,我們也只是在觀察。可以說,完全憑感覺。天賦這東西很難說,或許她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有時候表現得不明顯,那我們就很難發現。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盡量多角度的去觀察她。」

這並不是Amy母親一個人的煩惱。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夢想,但如何準確發掘孩子的天賦,就是關鍵所在。

眾多的父母們都在嘗試,希望在孩子的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希望尋找到能夠早期發現孩子天賦的各種手段。那些似乎已經找到方法的父母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意願,將孩子送到各種特長班和少年班學習各種技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才。為了這一目標,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